全蚀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如澳大利亚、英国、新西兰以及北美等大部分低温地区均有所发生。在我国凉爽多雨的地区,生长在排水不良或碱性土壤上的剪股颖属草受害最重,有时羊茅和早熟禾属草也可受害。
患病症状:
全蚀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但夏末至秋冬发病最重。晚春时节在剪股颖果岭上开始出现淡褐色、青铜色的圆形小秃斑,与镰孢菌枯萎病的斑块相似,但是镰孢菌枯萎病斑块在春末会消失,而全蚀病斑块全年可不断扩大。夏末炎热干旱的天气病害症状更加明显,病草颜色变成暗褐色至红褐色,冬季发病草坪变成灰白色至漂白色。单一剪股颖草坪上的枯草环为环形或者圆圈状,每年斑块可不断扩大。发病病斑一般不能迅速恢复,其中心常被羊茅或禾属杂草侵占。
病原菌:
禾顶囊壳燕麦变种 Gaeumannomyced graminis (Sacc.) Arx & Oliver var. Avenae (Turner) Dennis 属于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顶囊壳属。病原菌在植物的根部、冠部、匍匐茎和根状茎上形成深褐色至黑色的外生匍匐菌丝。侵染菌丝由附着枝或菌丝垫发育而来,侵入寄主。子囊壳生于寄主基部叶鞘和茎秆上,初埋生于子座内,后期突出外露。
发病规律:
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被害根部、冠部、匍匐茎、根状茎以及落于土壤中的病株残体上越冬(越夏)。在凉爽潮湿的天气,病菌侵入地下组织,并通过根或匍匐茎生长及植物间的接触扩展蔓延。带菌草皮、土壤、粪肥以种子内的残体均可传病,子囊孢子还可随风传播侵染禾本科植物。全蚀病菌侵染的最适土温为12-18℃,但6-8℃的低温也能侵染,土温在5-15℃发病最重。多雨、灌溉、积水等使土壤表层有充足水分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发病。
全蚀病的发生于气象因素中的温度、湿度、降雨有密切关系。若冬暖、春季多雨、低温则发病严重,而冬季寒冷、春季干旱则病轻;偏碱性的砂质壤土病害严重,因菌为好氧真菌,对土壤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十分敏感,而碱性砂质壤土有利于二氧化碳逸散,使其浓度降低,故病害严重;土壤贫瘠、肥力不足或氮、磷比例失调,也会加重病情。实验证明,在常年发病地区不进行防治,病情反而会减轻,这可能与土壤中逐渐积累的拮抗性或竞争性微生物有关。
防治措施:
全蚀病是一种土传病害,防治有一定难度,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,以实用抗病草种、科学管理养护作为防病基础。
1、合理水肥。增施有机肥和磷、钾肥,避免使用石灰,及时清除枯草层。如改良土壤确实需要实用石灰时,应选择最粗糙的石灰,以免急剧的改变土壤pH。良好的排水条件也可抑制病情,同时要监控灌溉用水的pH.
2、选用抗病草种。不同草种的抗病顺序:紫羊茅>草地早熟禾>粗茎早熟禾>绒毛草>多年生黑麦草>剪股颖。若高尔夫球场发生此病,最好及时移走发病斑块,换上新土后再补种新草皮。
3、药剂防治。重视新建草坪的种子处理。可以拌种、包衣或进行药剂土壤处理。所用药剂有25%粉锈宁、15%立克秀等三唑类杀菌剂、70%甲基托布津等。也可使用上述药剂或25%敌力脱乳油进行泼浇、灌根或喷施,控制始发病情。